概况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概况 >> 简介

博物馆简介

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是由中国矿业大学承建的综合性博物馆,2009年正式开馆。博物馆馆舍建筑面积18980㎡,常设自然陈列馆、天工科技馆(采矿工程技术教学示范中心)、煤炭企业馆、校史馆等4个科普育人场馆。此外,还设有李可染艺术展厅、人文艺术馆以及临展厅等文化育人阵地。馆藏、展示有焦作路矿学堂一号毕业证、新疆吉仁台沟早期人类用煤煤样等一批重要历史文物,以及大型煤炭生产、科技互动模型和体验设备50余套。

多年来,博物馆秉持“汇聚煤炭科技发展成果、展示能源资源建设成就;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知识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”的宗旨,广泛深入开展科普教育,辐射苏鲁豫皖四省,年均接待观众3万人以上。目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(2021-2025第一批)、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(营地)和中国煤炭学会科普研学基地、江苏省社科普及基地(能源资源特色历史文化传承基地)、省教工委同心教育基地(海归报国主题)、徐州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和社科普及先进集体。是淮海经济区内展示矿大办学风貌、传播科学知识、弘扬先进文化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科技文化教育阵地。

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,博物馆构建起一个广谱宣传、两个传播渠道、三个定向教培的“1+2+3”科普教育体系:

一个广谱宣传。主要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常识教育。在场馆阵地展陈、教育之外,先后指导大学生世纪环保组织、古生物爱好者协会等学生科技类社团,组织了“地球一小时”“保卫蓝天 绿色徐州”“地理信息调研”等科技实践服务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乡村;举办了科普知识竞赛、创享杯“互联网+”创新能力大赛等赛事;结合前沿科技成果传播,开展了中国矿业大学科技成果展等科普活动。

两个传播渠道。积极利用博物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两个传播渠道,定期推送科普常识,展示先进矿业科技成果,传播科技文化知识。打造了“矿事流年”“能源科技”“格物致知”“矿大名人”等品牌栏目。

三个定向教培。面向中小学生、大学生科技类社团、教师及煤炭科技工作者三类群体,分层次、分类别实施精准科普。结合学科专业前沿成果和每年的科普日主题等内容,邀请专家教授开展专门培训指导服务。先后开发中小学生研学项目6个,协同相关中小学校《科学》课教师举办了“无处不在的矿石”“探访远古海洋的精灵——菊石/三叶虫”“生命史诗的黎明——寒武纪”“小小大学生——采矿科技体验活动”等活动。定期面向大学生科技类社团开展主题科普知识教学辅导;面向高校新教师、学生以及来校参加煤矿总工程师/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班的学员,在完成《矿业工程》《采矿学》《地质学》教学实践任务的基础上,举办采矿先进科技成果、先进机械自动化采矿等专门培训。馆内的多项科普活动被《中国煤炭网》《今日徐州》《徐州广电》、徐州电视台教育栏目等媒体报道。

博物馆始终坚持“展教研”相结合的原则,依托学科优势打造区域科普高地,以项目研究充实场馆展陈内涵,以研究成果引领科普教育内容。教研工作为馆内收藏展示、科普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学术、理论支撑。博物馆现有采矿科技、自然资源等四个专业委员会,其中教授28人,副教授12人。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家教学名师、矿业工程和煤矿史教授、江苏省特级教师等一批专家学者兼职担任科普导师,为策展布展、藏品评估鉴定、教育教学、科普宣传、科学研究等工作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。馆内工作人员先后参与《中国煤矿史》《中国工业史·煤炭卷》《中国矿业大学简史》等通史、专门史的编纂,参与编写《安全高效矿井开采概论》等教材,承担了科普能力提升、校园文化传承等课题项目十余项,其中《“逐日·五育共举”场馆育人》项目入围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;《江苏基层社科普及资源开发整合利用探索性研究》获批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项目重点资助;《老物件里的矿大故事——主题展览品征集和文化传承系列活动》入选学校宣传思想文化示范培育项目。

近年来,博物馆在发挥科技文化育人功能,服务教学科研,丰富广大师生的文化生活,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2020年获评中国矿业大学十佳文明窗口;2022年,入选江苏省红色旅游精品推荐线路(省内唯一一家入选的高校博物馆)、入选中国科协“科创筑梦”全国青少年科学节合作单位(200多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报名,本馆为入选的60家之一);《汲取史料养分 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文化育人》项目获评教育部“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全国特色展示项目(江苏省入选的2个项目之一);2023年,“30·60双碳”主题科普活动获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2022年度十佳品牌活动,并多次获评江苏省全国科技周先进集体、全国科普日先进集体等称号。

在未来新征程中,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将继续面向社会公众,不断发挥博物馆“文化映像”“科技导向”等功能,向着科普研学实践基地、区域文化传承阵地、能源资源科技展示高地的“十四五”建设目标奋进,努力创建科普宣教、科技传播的示范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