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建园地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党建园地 >> 组织活动 >> 正文

追寻真谛 践释初心

来源: 作者:刘圣汉编辑:李言言时间:2021-12-01点击数:

转眼间入党已经40年。回首这些年,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、载入史册的伟大事迹,可也始终保持脚踏实地、任劳任怨的努力和勤奋,默默无闻地为党工作,为人民服务,做了一些小事和实事。

最初提出入党申请,是在我1974年下乡到贵州省遵义县刀靶公社青杠桠大队时,当我看到辛勤劳作、吃苦耐劳、以身作则、一心为公的党支部书记和他身后的共产党员时,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。共产党员的榜样就在身边,这使我萌生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。朴素的感情,奠定了人生原始稚嫩的政治目标。

1978年,我考取了中国矿业学院,有幸成为一名大学生,从心底里感谢共产党,感谢新时代!生逢其时!在大学的教室、实验室、操场和图书馆,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,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城市、乡村、厂矿和军营,有着不同年龄、不同身份、不同经历的同学,交流着各地风情文化,交谈着高考的艰辛苦读,感觉到了世界之大,学识之广,天地之阔。“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”的压迫感和紧迫感,使我一门心思都扑在学习上,将图书馆中樊映川的《高等数学习题集》,从头至尾全做了一遍。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,探寻着科学的奥秘。当时那种废寝忘食、刻苦用功的忘我学习精神,一直刻骨铭心,激励着自已认真读书,努力学习,不断进步,学而不辍。

当然,入党的愿望和要求一直没有放下。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大潮汹涌、解放思想时势动荡的变革时期,各种思潮、观点、流派风起云涌:魏玛的古典主义代表——歌德的“浮士德”;黑格尔、柏拉图的唯心主义;亚里士多德、笛卡尔的“形而上学”;托洛茨基的左翼社会民主政治思想;弗洛伊德的“梦解析”和“浅意识、精神分析”等,各种观点、理论、主义、思想弥漫在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。“伤痕文学”流行,西方“民主、自由”的观念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,吸引了一大批刚刚脱离文化禁锢,跋涉出“哲学”沙漠的社会精英、“天之骄子”的热议与探究,也促使一些有着丰富社会阅历的“老三届”“新三届”的“弄潮儿”,面对社会现实和各种思潮进行严肃的反思和深刻的辩析。

“黄帅考上了大学”。一条消息在校园里不胫而走,一大批已过而立之年的“老学生”,群情激愤,一致要求上书中央:坚决不能让耽误了我们上学读书机会的“奇人”,享受打倒“四人帮”带来的机遇和成果。我们在文革中被耽误的青春和苦涩的年华,都是这些反“师道尊严”的革命小将和“白卷先生”的“读书无用论”所造成的,所以决不能让他们什么时候什么好处都捞到。

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,尤其是安徽小岗村的“分田包干”,引发全国上下激烈的争论,触及了人们思想深处最敏感的灵魂。当时班上农村来的同学,特别是贫困学生,接受的是社会主义的传统教育,享受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带来恩惠,这就使得“一大二公”“人民公社,队为基础”等观念在同学心中根深蒂固。大家理解的社会主义精髓就是集体主义,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,天经地义,牢不可破,绝不允许“包产到户”的资本主义制度复辟。争论之烈,辩论之激,仿佛回到了“文革”时的大辩论时代。

对于当时上映的电影《天云山传奇》,大家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。经过“文革”洗礼的新时代大学生与学校正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干部之间,就怎样看待领导干部的“官僚主义”和“右派”的是是非非,产生了激烈的思想冲突和认识分歧,大有“反右派、抓右派”的气势和氛围。

1979年的“对越自卫友击战”,深深震撼了众多爱国学子的赤诚之心,用热血和青春,报效祖国;用知识和智慧,建设祖国。祖国的未来和希望,就担负在我们肩上,“在地狱之门,我不下地狱,谁下?舍我其谁!”那种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,激励着我们义无反顾地前行。

总之,激荡的时代,蕴育着“风流人物”,时代的责任,培养了一大批“反潮流勇士”。

入党,也就成了最神圣的使命和最荣光的追求。

我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考入大学的一代青年,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,那就是——政治上坚定相信党,相信祖国,相信人民;思想上追求真理,追求自由,追求民主;思维活络,思想解放,思路敏捷;不迷信,不盲从,不固执;善于独立思考,追寻新鲜思想;分析问题逻辑性强,看待问题客观、实际;有明确的自我见解和正确的观点思考。

当时随着“改革开放”的浪潮逐渐深入,国门洞开,各种西方的思潮在大学里流传,各种流派的哲学命题在大学的教室、宿舍,引发争论、探讨、辩论。在这种“民主、自由”思潮甚嚣尘上之时,怀疑一切、否定一切、批判一切的观点和思潮也在大学校园里大行其道、流行蔓延。

怎样坚持共产党的领导?如何看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?是否要走社会主义道路?要不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?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,摆在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战斗洗礼,具备了“反潮流”精神的“时代幸运儿”面前。尤其是那些要求进步,积极申请入党的同学,更是面临严峻的政治考验和思想检验。

我1974年高中毕业,然后上山下乡,又到厂矿当工人,最后于1978年考上大学的社会“幸运儿”。面对西方种种思潮的冲击,加之“文化大革命”的亲身经历,我确实曾产生过许多疑问和不解。

当时,同学中有下乡十余年的老知青,有戌边从军五年多的解放军基层官兵,有在矿山企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人兄弟,当然其中也不乏政活思想坚定、社会经验丰富、工作能力超强的“布尔什维克”同志。他们冷静思考,以身作则,在政治上关心我们,推荐我们学习《新观察》、《半月谈》等中宣部发行的期刊杂志。通过阅读学习,我们茅塞顿开,从中受益匪浅。

在学校党组织的教育帮助下,通过看书学习和认真思考,特别是与一些年龄较大的党员同学交流,我深受启发,认定了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”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”,最终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。思想上,积极配合党组织做好周围同学的思想工作,摆正思想认识;业务上,互帮互学,兢兢业业,刻苦钻研,努力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设计及制造理念,熟记了常规矿山机械的性能和特点,最终使自已成为学有所成、学以致用、厂矿欢迎、社会需要的新时代建设者,真正成为一名符合国家高速发展建设要求、得到社会承认和人民满意的新型知识分子。

在党组织的精心培养下,在老师同学的指导支持下,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,我终于在1981年光荣地加入了梦寐以求的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大学生党员。激动的心情和崇高的使命感令我无法言表,只能暗自下定决心:要继续努力,做一名绝不辜负党组织希望、不使老师同学失望的合格共产党员。

入党40年,在党组织的悉心教导下,我从一名普通大学生,经历留校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、团总支书记、党总支副书记、书记、校工会主席、校办主任、党办主任、校长助理,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承担的使命,也取得了一些成绩。先后曾获得“校优秀共产党员”“煤炭系统高校优秀政工干部”“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”“省总工会优秀工会工作者”等荣誉称号。
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抚今追昔,一步一个脚印,自已做得太微不足道。叩问初心,依然是坚持党的领导,努力在余生,尽最大的可能,做好每一项工作,为党增辉,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,使自己老有所为,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!
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