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点历史上的矿大制造(一)
机器隆隆轰鸣,煤场煤尘飞扬。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是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拼出来、干出来、奋斗出来的。而矿大制造,不仅是中国制造的组成部分,更是推动中国制造发展的因子。中国矿业大学力图打破上世纪中国工业的冰封期,在煤炭工业发展中不断创新。在校任职的专家教授勤耕不辍,结出了累累硕果,为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。在矿大制造的不凡历程中,展望中国制造强国梦的美好未来。

防爆煤电钻,攻克了井下采掘技术难关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邓曰谟从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看到了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希望,他以高涨的劳动热情积极投身学校教学工作和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,并以其多方面的才能和娴熟的技艺,为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各种工程技术难题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1954年,燃料工业部向北京矿业学院实习工厂提出订一批煤矿用电钻。这批货关乎矿井工人的安全。煤电钻外壳是铸铝合金,由于在煤矿井下使用,必须是强度高、密封性能好,不漏气、符合防爆要求。这个任务落在了时任北京矿业学院机械系教授的邓曰谟身上。曾发明了中国多个“第一”的他发挥在轻金属合金方面的研究专长,在教研组同事和工厂技术人员的协助下,很快攻克技术难关,取得成功,保证了防爆煤电钻顺利投入批量生产,满足了煤矿生产需要。由邓曰谟主持的“采煤用1.2千瓦防爆电钻铝合金外壳的铸造”研究项目,1955年获得北京矿业学院首届科研成果二等奖。1959年,防爆煤电钻还被选送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。

邓曰谟教授
干法选煤,守护一片蔚蓝天空
在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的一角,有一座五层楼高的旧式厂房,这是中间试验厂。1986年,陈清如完成空气重介流化床基础理论研究后,在这里开启了半工业化试验,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中间试验厂。1964年,作为技术负责人的陈清如,全过程指导、参与了我国第一座用重介质旋流器处理末煤选煤厂的建设。同年,他还指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筛下空气室跳汰机,从而解决了选煤用跳汰机的大型化问题。这两项科技成果至今仍是我国选煤的主要工艺和设备,为我国选煤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
位于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的中间试验厂
为了洁净的空气、美好的生态环境,陈清如选择一生与煤相伴并为其洁净环保化不断克服难题。改革开放初期,工业生产上迫切需要对潮湿煤炭进行筛分,但潮湿煤炭很易堵塞筛孔。这是一个国内外面临的重大实际难题。为了解决潮湿煤炭筛分问题,陈清如开始了煤用概率分级筛的研究与开发工作,并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煤用概率分级筛,不仅节能环保成效显著,更为煤炭企业每年增加了1亿多元的经济效益;当煤用概率分级筛在生产上得到较大面积推广时,他又马不停蹄地着手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技术的研究。由于这一重大革新技术,陈清如也被称为“干法选煤之父”。

陈清如院士在指导实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