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2年,中国矿业大学获建设部批准成为全国第八所监理工程师培训单位,这一突破背后,是郭晋蒲教授及其团队的前瞻性探索与不懈努力。面对当时国内基建热潮中监理人才的严重短缺,郭老师带领团队快速构建起包含《建设工程监理概论》《建设工程质量控制》等5门核心课程的培训体系,将矿井建设与土木工程的学术积淀转化为实战教学,为全国输送了大批急需的监理专业人才。
在长达十一年的培训工作中,郭老师与团队累计培养5000余名监理工程师,学员遍布煤炭、电力、市政等系统。培训不仅为学院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,更反哺了学科发展:工程管理专业相继获批硕士、博士点,跻身全国前列;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专程派教师至矿大“取经”,将这一培训模式推广至全国。
郭老师对监理工程师的培养,始终强调“理论与实践并重,体魄与知识同行”。他常告诫学员:“监理工作者既要懂技术、能管理,更要有一个能扛得住现场艰苦环境的身体。”这一理念源于他早年的独特经历——1960年代留校任教后,他与其他11名青年教师深入矿井,开展长达一年的实践锻炼。他们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,每周五天井下工作12小时,三班轮倒;周六组织学习交流,周日协助矿上开展文艺宣传。郭老师回忆道:“井下延伸作业时,要走45分钟才能到工作面。当时都是一帮大小伙,干得都是打井的活,井上要吃三个大馒头,喝一缸子白糖水,偶尔有猪头肉吃。就这样吃完下井,在工作面上干完八小时后,交接,又上来吃馒头喝水再下去。井下就不吃不喝了,因此你在井上得吃饱喝足了。”郭老师又说:“现在的年轻人连单杠都拉不起来几个,当时我们在矿上周六怎么锻炼身体呢,把推车的车轱辘举起来,当举重了。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,才能为国家事业奋斗,响应我校的口号‘为煤炭事业奋斗六十年’。”
这种艰苦磨砺,在2003年连云港培训期间挽救了郭老师的生命。当时,已63岁的郭老师因连续高强度工作及饮食不洁感染戊型肝炎,病情危重。医生坦言此类疾病对老年人致命性极高,但郭老师凭借早年矿井锻炼打下的强健体魄和顽强意志,最终战胜病魔。康复后,他多次感慨:“是年轻时的磨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。”他也因此更加坚定地倡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:“身体是事业的根本,没有健康,一切抱负都是空谈。”
在郭老师的家中,珍藏着一沓厚厚的培训合影。每一张照片背后,都是一批批监理人才的成长故事,也是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缩影。他常说:“教育者既要传道授业,更要以身作则。”从教室讲台到矿井深处,从学术研究到一线培训,郭老师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,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与师者担当。
郭晋蒲教授用六十载耕耘证明:教育的力量,不仅源于学识的深度与责任的厚度,更离不开生命的长度。他用他的实际行动做到了“为煤炭事业奋斗六十年”。他的故事,既是矿大“开拓创新、严谨治学”精神的生动写照,也为后人留下了关于健康、责任与奉献的深刻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