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矿大记忆 >> 正文

开滦楼里构井巷,泰来店中饪春秋——矿院学生津门生活撷趣

来源: 作者:邱子轩、卞鲸编辑:李言言时间:2025-08-20点击数:

1950年的天津,一座崭新的矿业学府正在孕育。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,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——中国矿业学院在津门大地扎根发芽。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富嘉元老教授记忆中的三幅画面,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卷矿院初创时期的生动图景。

我的小本子上有陈郁部长的签名,还有两位苏联专家的俄文签字,可惜后来弄丢了。”富教授谈起这段往事,语气中仍带着遗憾。  

1950年代初,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兼任中国矿业学院校长。在庆祝中国矿业学院成立的开学典礼上,还是学生的富教授大胆走向主席台,请陈郁部长签名。部长问我:你是干什么的?我说:我是矿院的大学生!他笑着签了名,还写了向苏联学习更难得的是,两位随行的苏联专家也欣然用俄文签了名。  

这种追星行为在当时极为罕见。富老教授回忆:那时候没有明星概念,但我们崇拜这些为国家工业建设奋斗的领导人。签名本成了他的珍藏,尽管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早已遗失,但那份对专业和国家的热忱,始终未变。

“夏天白布蓝条衬衫,冬天黑棉袄,全校统一着装,扛着板凳浩浩荡荡地列队去体育场——那场面,天津独一份,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矿院的学生!”由于学校没有操场,师生们需要步行至市中心体育场锻炼。统一的服装、整齐的队伍,成为天津街头的特殊风景。  

更有趣的是每人自带的小板凳。这些板凳既是看台座位,也是学生们学习时的座位,“后来下矿井看到液压支柱,我第一反应是‘这可比小板凳稳当多了’!”富教授笑道。这种“自力更生”的作风,恰是矿院早期办学的缩影——条件虽简,纪律如山。

除此之外,当时的学生如中学生一样作息规律,上完课后就去图书馆自习,先做作业,做完后就看参考书进行自主学习,在业余活动中也是多多参与义务劳动。因此,当时矿院是出了名的校风组织纪律严明。

由于当时条件的特殊,矿院的教学活动都在开滦大楼内展开。学生们课程繁多,如结构力学、矿山建构、钢结构和房屋建筑学......而泰来饭店则是生活和休息的场所。住在天津市委交际处泰来饭店的师生们,每周日都要上演“厨艺大戏”。各班轮流帮厨,自己决定菜单、动手烹制。富教授幽默地说:“大家都想吃蹄膀,但是你得自己做啊,那怎么会做呢,都傻了眼了,只能摸索着自己来了。”

从开滦大楼到泰来饭店,矿院初创时期的点点滴滴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。这三件看似平常的趣事,恰如三棱镜般折射出早期矿院人的精神光谱:对专业的热忱、对纪律的恪守、对生活的热。在开滦楼的教室里,他们构绘着新中国矿井建设的蓝图;在泰来饭店的灶台前,他们烹饪着青春岁月的百般滋味;在天津的街道上,他们用整齐的步伐踏出了矿业教育的铿锵足音。  

七十余年过去,当年的小板凳早已褪色,泰来饭店的炊烟也已飘散,但这份融于血脉的矿院精神却在一代代矿大人身上延续。这些鲜活的记忆,不仅是校史中熠熠生辉的明珠,更是激励后来者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。

关闭